酒泉的历史名人

来源:政协酒泉市委员会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      日期:2016-01-28 17:09      阅:      字体:  

  本籍名人

  1、张奂(104年-181年),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今甘肃安西县东)。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凉州三明之一。少年时师从太尉朱宠,学习《欧阳尚书》,又自行删减《牟氏章句》。在东汉对外战争中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宁静一时。后入朝,为宦官所利用,率军进击窦武。事后自责不已,拒受封侯。拜少府,迁任大司农,又上疏为窦武等人伸冤。不久迁太常,因得罪宦官被诬陷罢免。终回乡授学,不再出仕。光和四年(181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张奂位列其中。

  2、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为“张有道”。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3、张昶[东汉](?至206年)字文舒,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伯英(芝)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极工八分,又善隶。华岳庙两堂碑文昶造自书之,元帝又刊其二十余字。二书有重名,传于海内。

  4、盖勋(140年-191年),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瓜州县西南)人,东汉末期名将。

  盖勋曾任凉州汉阳郡长史,迁任汉阳太守,后入朝为讨虏校尉,颇受汉灵帝刘宏信任,出为京兆尹。灵帝驾崩后,董卓专权,为防止盖勋响应袁绍领导的关东联军,特将其征入朝廷,拜议郎。迁任越骑校尉,出任颍川太守,又被征入朝,因怨愤董卓而失意不已。初平二年(191年),因背疮发作,在长安去世,终年五十一岁。遗令不许接受任何董卓的馈赠,而董卓为表宽容,上表朝廷赠其东园葬器,陪葬于汉惠帝陵寝安陵。

  5、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曹全曾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王敞、王敏、王毕等为纪念曹全功绩立《曹全碑》。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纵253厘米,横123厘米。碑阳20行,行45字,碑阴题名五列,现存西安碑林。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今合阳)莘里村出土,曾存郃阳孔庙,明末断裂。此碑为汉碑中极负盛誉者,其结字匀整,秀润典丽;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书法的典型。

  6、祁嘉,字孔宾,晚年人号天锡先生,十六国时酒泉人。少清贫,好学。20多岁时,西游至敦煌,"依学官诵书,贫无衣食,为书生都养以自给,遂博通《经》、《传》,精究大义"(《晋书》)。

  后来,他又"西游海渚,教授门生百余人"(《晋书》)。前凉国主张重华,对名儒祁嘉颇为赞赏,征拜他为儒林祭酒,让他传授儒学,光大学问。他性情温和,诲人不倦,引得四方翘首,心神往之者多多,"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余人"(《晋书》),另外,他还撰有《二九神经》一书。后来,人们敬称他为"天锡先生。"

  7、竺法护,又称昙摩罗刹(意为法护), 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为了立志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通达西域三十六国语言,熟谙印度、西域各国的字体、发音等,具备这样的能力,奠定了他翻译经典的基础。晋武帝泰始年间(265年-274年),竺法护发愤立志弘法,随师游历西域诸国,从敦煌经西域南道,先往于阗国,再到疏勒,转往西域北道,经龟兹而回敦煌,完成西域一周之旅。大致游历了安息、月氏、大秦、剑浮、龟兹、于阗、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鲜卑等十几个地方。依传记所载,他携带大批胡本在返回中原的途中,随时随地都在从事译经工作。一生游化二十余年,武帝太康五年(284年)译出《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其后,直到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为止,在这二十几年时间里,他的翻译事业也达到颠峰时期。竺法护翻译的经典共有一五四部三〇九卷(《出三藏记集》载),其中,流传较普遍的是《方等泥洹经》、《光赞般若经》、《渐备一切智经》、《舍利弗悔过经》、《普曜经》等。竺法护的晚年,世局动乱,以七十八高龄入寂。他穷其一生心力从事译经大业,是一位伟大的译经家,人称"敦煌菩萨"。

  8、索靖(239年~303年),西晋时期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张芝姊孙,博通经史。曾官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拜左卫将军。著有《索子》、《草书势》等。索靖善隶、行书,尤擅长章草,与书法家卫瓘齐名。他的草书学张芝,而又有自己的风格,当时有谓:精熟至极,索靖不及张芝;而妙有余姿,则张芝不及索靖。可见他的书法成就可以与张芝相媲美。索靖作品传世的有《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廿六日帖》等。

  9、谢艾(301年-353年),凉州敦煌人,十六国时期前凉将领。儒生出身,官至酒泉太守,福禄县侯。史载其文武兼备,受到前凉国君张重华的赏识。曾三次以少胜多,击败后赵名将麻秋,迫使石虎放弃灭亡前凉的企图。永和九年(353年),被篡位的张祚诛杀。著有《谢艾集》。南北朝时前凉名将,护国有功。

  10、郭瑀(?—376年),字元瑜,东晋十六国前秦、前凉时期敦煌郡人。青年时拜隐居在张掖东山的著名学者、略阳人郭荷为师。郭荷死后,郭瑀为师守孝三年,继承师业,到临松薤谷(今马蹄寺)开凿石窟,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弟子多达干余人,著有《春秋墨说》、《孝经综纬》等。前凉王张天锡、前秦皇帝苻坚听说郭踽精通经义,品行高洁,前后派使请郭出山为官,均拒。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因事万念俱灰,终绝食而死。

  11、赵黑(410年-482年)初名赵海,又名赵默,字文静,北魏酒泉郡安弥县(今肃州临水一带) 人。公元439年北魏进据河西后,入宫为宦。其容貌端正,处事谨慎,孜孜不倦,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得到魏世祖欢心,从服侍世祖膳食一跃而成为安远将军,吏部尚书,睢阳侯,后又进爵河内公。
   太和六年(公元482年),赵黑任冀州刺史时去世,终年73岁,追赠大司空,谥号康。

  11、宋纤 晋朝敦煌人,字令艾,一作令文。少有远操,隐居九泉南山,弟子受业者三千余人。太守马岌具威仪造之,拒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观。今而后,知先生人中龙也。”年八十二卒,谥曰玄虚先生。

  12、阚骃,字玄阴,生卒年不详,敦煌(今属甘肃)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阚骃博通经传,聪明敏捷,读书过目成诵,时人称为宿读。阚骃初仕北凉,深得沮渠蒙逊、沮渠牧犍二主器重,官至尚书。北魏灭北凉后,阚骃入仕北魏,当时乐平王拓跋丕镇守凉州,引荐阚骃为从事中郎。阚骃曾为三国时王朗所著的《易传》一书作注;又著有《十三州志》十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地理要籍,已佚,今有辑本。

  13、宋繇,生卒年月不详,字体业,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北凉的政治家,著名学者。名门之后,西凉建立者李暠同母异父兄弟。自幼以孝道闻名乡里,立志重振衰落的家门,发奋读书,博涉经史。先后出仕后凉、北凉政权,舍弃了无能的君主段业,投奔李暠,李暠在宋繇的鼓舞下自立为主,建立西凉。李暠死前以宋繇为顾命大臣,辅佐其子李歆,然李歆刚愎自用,不纳良言,终被北凉沮渠蒙逊所灭,其后宋繇再出仕北凉、北魏政权,名重当世,死后北魏尊其

  为清水恭公。

  14、张议潮(799年-872年),汉族,沙州敦煌(今属甘肃敦煌县城西)人。唐朝节度使,民族英雄。安史之乱后,吐蕃贵族乘虚攻占河西、陇右地区,当地人民长期对吐蕃贵族的奴役进行反抗。唐后期,吐蕃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乱事,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领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今甘肃张掖)﹑肃(今甘肃酒泉)二州。三年,秦(今甘肃秦安北)、原(今宁夏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宁东南)三州和石门(今宁夏海原东南)等七关人民,在唐军的配合下,摆脱吐蕃统治,以其地归唐。五年正月,张议潮遣告捷的使者到达长安,宣宗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张议潮兄张议潭入朝,献上沙、瓜(今甘肃安西东南)、伊(今新疆哈密)、肃、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今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今属甘肃)、岷(今甘肃岷县)、廓(今甘肃化隆西)十一州图籍。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大中十一年,在议潮的影响下,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归唐,唐以尚延心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七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战败吐蕃,以西州归议潮。八年,张议潮入朝长安,诏授(检校)司徒、右神武大将军(一称统军),并赐庄宅。议潮既留居长安,即以族子张淮深守归义军。咸通十三年(872年),议潮卒。后世评价张议潮收复凉州,使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张议朝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

  15、张淮深(831年-890年),唐朝末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哥哥张议潭的儿子。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官授司徒,留下侄子张淮深处理归义军军务。张淮深在任期间多次击败甘州回鹘。后世,在敦煌文书中有张淮深变文就是记载张淮深的英勇事迹的。乾符三年(876年),西州回鹘攻陷了张淮深所领的伊州(今新疆哈密),张淮深的势力下降。大顺元年(890年)二月廿二,张淮深死。

  16、曹议金(?-935年),唐末五代沙州人。归义军节度使索勋婿,张议潮外孙婿。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掌政瓜沙,始名曹仁贵,自称节度兵马留后,后称名议金。龙德二年(922年)称"托西大王"。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以管内三军百姓名义求授旌节。得灵武节度使韩洙保荐,后唐庄宗授以为沙州刺史、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观察处置使,检校司空。三年衔称:"检校司空、兼太保"。五年,所修"功德窟"题名结衔作"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观察处……授太保、食邑一千户……万户侯、赐紫金……"。清泰元年(934年),称归义军节度使令公大王。正月,沙州遣使附甘州回鹘使,同瓜州使人唐进等人贡于后唐,受后唐闵帝锦袍、银带等赏赐。935年亡。

  17、胡文炳,生卒不详,字虎臣,金塔县户口坝(今三合乡永光村一队)人。清朝官员、教育家。 早年就学于国子监,道光巳酉年(1849年)拔贡,同年中举。曾任湖南汇同县任知县。长年讲学于金塔、酒泉、玉门等县书院。著有《折狱龟鉴补》、《史学联珠》、《读史碎金》、《二百四十孝图》、《春秋类赋》、《楚南鸿爪》、《韵字同异辩》、《幼幼集》、《最最言》等。代表作品《楚南鸿爪》。《折狱龟鉴补》于清朝光绪年间胡文炳所汇辑,为承继宋朝政和年间郑克所汇编的《折狱龟鉴》一书加以补编延续而成。内容主要搜辑历朝历代的各种刑事、民事等案件,及其定夺之记录。全书六卷,719则,约26万字。内文分犯义(卷一)、犯奸“上下”(卷二,卷三)、犯盗(卷四)、杂犯“上下”(卷五,卷六)。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甘肃省玉门赤金堡人。6岁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工。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同年4月11日、4月29日,会战指挥部先后两次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11月15日,因胃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7岁。铁人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评价。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