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历史简述

来源:酒泉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17-05-16 17:23      阅:      字体:  

  一、历史上中国利用石油的记载

  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已有漫长的历史,约在150万年前开始用火,约7000年前开始用畜力,3000年前开始用煤,发现和使用石油还无确切记载。石油的应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之一,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何物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它来烧饭和照明,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发现和使用石油了。据史料记载,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开始,我国古代人民就陆续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华北、山东、广东、台湾等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并开始采集和利用。而且在石油钻井、开采、集输、加工和石油地质等方面,都曾创造过光辉的业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公元前3--1世纪,在我国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就发现了天然气,当时称为“火井”。

  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天然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认识石油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长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往》也有类似的记载。《水经注》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这里所说“肥” 即石油。

  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润滑车轴)。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籧 ,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载:“ 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称石油为“石脂水”。

  到了宋代,石油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 (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公元1522-1596年)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早在1400年以前, 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北周武帝宣正中(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围攻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石油用于战争,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

  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记载了用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北宋神宗年间,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军器监,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中国也是第一个炼制石油的国家,北宋设在开封的军事工业作坊“猛火油作”,把炼制好的猛火油灌入铁罐投掷到敌阵,引起大火,这就是最初的“燃烧弹”。表明当时已经开始炼制石油并在军事上加以应用。

  此外,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

  正式命名为“石油”是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认为石油“生于北际沙石之中”,“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并作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九百年前,沈括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更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写下了我国最早的一首石油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沭阳尘。”

  1303年前,延长县就有石油井的存在。据1303年成书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坪村有一井……"。

  中国还是第一个会开掘石油矿井的国家。首先是在采盐的盐井上利用了天然气。13世纪,中国人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明朝末年,在四川乐山又打出了第一口深达百米的竖井。

  宋应星(1587—?)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作了系统的叙述。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化学工艺百科全书。

  美国1859年8月打出了世界上第一眼机器钻探油井,因此,人们把这一日称为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日。

  台湾是我国用新法开采石油最早的地区,中国第一口油井诞生在台湾。1878年,在福建总督沈葆桢主持下,在台湾打了一口井,这是中国机械钻成的第一口近代油井。中国发现和开发最早的油田是台湾苗栗的出磺坑油田。

  1905年创建延长石油官矿局,1907年4月25日,在延长县七里村打出第一口油井。这是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中国工业开采石油的开始。

  二、历史上玉门利用石油的记载

  东汉建安期间(约公元219年),在延寿县南,发现石油,可用于燃烧。

  约公元290年前后,西晋人张华撰著《博物志》记载:“酒泉延寿县(今玉门境内)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

  南朝范晔《后汉书·博物志》记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籧,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泊,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延寿县石漆。

  南北朝北周武帝宣政(公元578年)中,“突厥围酒泉,取其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玉门石脂水用于战争。
   公元814年前后,唐朝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写道:“石脂水,在玉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旺,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

  公元10世纪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石漆,延寿城中,有山出泉注地,其水肥如肉汁,燃之如油,极明,但不可食。此方人谓之石漆,得水则愈炽也。”

  清同治年间,赤金民众在石油河取石油为生活所有。

  公元1878年前后,奥地利地质学家洛采历时4年,在中国西北包括祁连山玉门老君庙等地区进行地质考察。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俄国地质地理学家奥布鲁切夫历时两年,在祁连山和玉门进行石油地质考察。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比利时人林辅臣在玉门甘油泉一带进行石油地质考察,提出开采油矿的计划。

  1905年9月,清廷甘肃洋务局在林辅臣提议下决定拟办玉门油矿。

  1939年8月11日玉门油矿第一口油井投产,拉开了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序幕。

  1939-1945年间玉门生产的原油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公元1953年-1957年),党中央决定在玉门建设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矿被列为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近8000名指战员中的大部分成为玉门油矿的骨干力量。苏联、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派专家到玉门支援开发建设。到1957年,原油年产量达到75.54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原油产量的87.78%。1957年10月8日,新华社从兰州发出电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


                                                               (文史委    伍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