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政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材料(武进文)

来源:酒泉市政协办公室      日期:2017-09-08 16:10      阅:      字体:  


创新激活世界文化遗产路径研究


敦煌市玉门关管理所所长  武进文


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是一个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和产业发展课题。在中国西部地区或其他文化资源富集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孤零零地沉睡在城镇村落、戈壁大漠。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实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地理、交通等发展瓶颈。充分发挥敦煌的区位优势,突出文化先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探索创新世界世界文化遗产激活的发展路径,实现保护与开发、事业与产业的结合,意义重大,影响久远。

鉴于此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随着玉门关遗址申遗成功,人们认识的深入、政策的叠加、市场的成熟,玉门关遗址的开发利用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世界文化遗产创新激活开发利用的路径,可以选择常态化、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化、一体化、品牌化的发展取向。

一、创新世界文化遗产宣传新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置身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传播手段革命的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形势。

1.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宣传工作开拓创新。当前我们面临着世界文化遗产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创新正在积极推进。比如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新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破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矛盾为目标的大遗址保护理论和实践;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改革创新,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宣传工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排头兵和主要窗口,必须不断创新理念和手段,在大力宣传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强与广大公众的沟通,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切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2.新媒体时代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并加强引导。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和论坛、微博等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一个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媒体传播环境开始形成,并对社会日常运转发生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传播速度快、传播主体多元化、过程不可控制。作为公共文化重要领域,全国文物系统应该认真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特征,加快提升运用新媒体、掌握新科技的能力,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

3.强化遗产价值研究与宣传。深入开展遗产价值研究,对丝绸之路敦煌境内长城烽燧、驿站、关隘、水道、古驿道、佛教遗迹等开展考古调查,科学研究其历史价值,以及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探索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共享交流机制,在开展考古发掘、考古调查、整理出版考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搭建丝绸之路遗产点科研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制定丝路世界文化遗产课题研究成果奖励机制等方式,调动和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地方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整理出版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博专著,举办丝绸之路遗产点专题陈列展览。注重挖掘遗产点的其他文化内涵,收集、挖掘、整理和保存与遗址相关的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碑刻碑文、口碑史料,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等,展现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遗产地的文化影响力。适时编辑制作世界文化遗产宣传读物、展板,出版发行个性化世界文化遗产邮票、邮资名信片,举办世界文化遗产知识讲座,编写、印发中小学生世界文化遗产校本读物,申请承办全国青少年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大赛,扩大世界文化遗产宣传教育范围,提高全社会保护、珍爱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二、创新提升遗产地服务水平

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加大遗产地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做好标识标牌的解说、导游手册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创新遗产点展示手段,加强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能力;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扩大遗产的互动展示效果;适时充实完善陈列展览,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焕发世界文化遗产内涵,延续其作为文化经典的示范意义。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创意开发,凝练提升遗产文化元素,塑造文化品牌,满足游客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遗产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导游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遗产保护利用水准。

三、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示范区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转变为重点,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充分考虑各遗产点的历史厚重性、区域独特性、国际开放性、产业整体性、统筹规划性,以线串点、以点扩面、形成规模,统筹兼顾、规划引领、科学实施,深入构建资源集中连片开发模式,形成科学有效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和具有较高文化品质的世界文化遗产综合开发体系。

依托玉门关、阳关遗址打造军事要塞及家国情怀体验产业,以玉门关为品牌,深入挖掘其厚重历史和丰富内涵,精心打造军事文化和边塞文化两大主题。一是围绕屯垦戍边内容,开发现代旅游文化与古代军事文化相结合的军事主题公园、军体训练营等项目。重点建设集军事文化阵列展示、著名历史遗迹复原、戎马疆场和兵农生产生活场景为一体的军事边塞旅游项目,真实再现古代金戈铁马、屯垦戍边的历史情景,全面展示玉门关军事要塞的独特文化魅力。二是围绕边塞文化内容,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复原玉门关都尉府,恢复玉门关关城附近疏勒河的生态植被,营造塞外风光氛围和苍凉悲壮的边塞文化意境。建立反映边塞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影视拍摄基地,举办边塞文学观光体验活动,重现玉门关在丝绸之路文明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四、建立合理灵活的融资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

为了有效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针对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多样化融资渠道仍未有效建立,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以下三个方面措施。

第一、考虑到政府主导发展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前期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支持,必要时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世界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资金,并在相关法规中作出明确规定。与此同时,中亚国家可以积极争取国际基金组织的资助。

第二、逐步建立渠道多元的融资机制,出台吸引企业、民间行业协会、个人等投资的有利政策,激发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主动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不仅注重政府职能的发挥,而且需要引入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活力。

第三、借助“文化遗产日”开展多样活动,强化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展示,鼓励非政府保护组织有效参与监督管理,将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课程设置,院校相关专业注重培养具备素质和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世界文化遗产事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借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经验和规律,依托现代科技、政策叠加、产业融合等强力支撑,促进“六路通达”,打造八大文化旅游体系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创效协同推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持续繁荣的目标。